“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转变,科技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惠州‘十四五’期间要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数字政府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好文章。”……日前,“‘十四五’惠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惠州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创新、协调与绿色发展,献策惠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活动由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统计局指导,惠州学院主办。
关键词:“十四五” 三大决策给惠州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
“惠州的‘十四五’定位有3个视角,即要立足或依托于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来对惠州的规划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广东省社科联决策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郑红军在作《面向“十四五”:惠州定位与发展重点》主题报告时分析,这3个重大决策给惠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他举例分析称,例如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惠州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优势突出,都可能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郑红军建议,在“十四五”期间,惠州宜统筹考虑怎么看、怎么算、怎么干,尊重规律、结合实际,特别是强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制订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规划,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执行规划。他还建议惠州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数字政府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好文章,“希望惠州能做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亮点。”
关键词:创新
惠州创新能力居珠三角第四
暨南大学教授韩兆洲专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驱动机制研究,他分享其近期的研究成果称,惠州的创新能力排在珠三角九市的第4位,位于深圳、广州、珠海后面,但跟珠海的差距不大,“这说明惠州的创新潜力还是较大的。”惠州还有待提升的是创新效率,研究显示,惠州的创新效率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7位,跟第5、第6位的佛山、中山差距不大,“怎样把效率提上去是惠州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
韩兆洲建议,惠州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经济基础,重视对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除了注重创新能力建设,还要注重创新效率的提升,挖掘创新发展潜力。
“世界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新经济时代。”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振刚作《数据赋能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主题报告时分析,新一轮技术变革正在蓄势待发,未来全球战略性必争领域聚集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要突破口的新科技革命爆发在即。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发展的逻辑也在转变,科技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生态是新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机制,而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若获得“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的数据赋能,将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解决“卡脖子”问题,解决安全挑战等。
关键词:产业
抢抓“双区驱动”机遇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新技术革命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惠州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胡瑞卿作《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升惠州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专题发言时分析称,惠州可依托地缘相近、产业基础等优势,布局创新产业带“一带两核九节点”创新集群,全面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一廊十核多节点”,补链延链强链,聚集并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惠州市统计学会秘书长、高级统计师杨忠东以《时代大潮的深莞惠区域经济发展》为题,通过扎实、严谨的数据分析,复盘近十年来深莞惠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动情况,对深莞惠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对比和思考。他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产业决定经济发展,惠州要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机遇,积极对接产业转移、创新资源集聚,降低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整个产业生态系统。
当前,惠州正着力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惠州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创新团队成员、惠州学院应用经济学特色学科建设团队成员、副教授、博士熊明良建议,惠州要选择适宜的产业集聚区组织模式,产业不仅要集聚化,而且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形成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协会协调、核心企业网络化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架构,构建协同的产业集聚区治理机制,并根据“2+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招商,打造完备的产业集聚区融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