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趋紧的大环境下,大亚湾区以深入开展“五个年”活动为抓手,朝着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努力争当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重要支撑区的目标奋进,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大亚湾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会议指出,受大项目产值基数扩大、化工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区经济下行压力将加大。全区工作推进会吹响了下半年工作的冲锋号,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加快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努力争当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重要支撑区。
现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据了解,在去年大项目投产,各项经济指标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大亚湾区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税收总额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平稳增长,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今年大亚湾区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区共安排123宗区重点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区重点产业项目37宗、区重点建设项目86宗,总投资额1227.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3亿元。1~6月完成投资57.3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42.05%。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预可研完成,慧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港(慧聪总部)项目签约。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下,上半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1亿元,增长16.5%;基础设施投资19.8亿元,増长31.3%。
在今年初的全区工作会议上,大亚湾区提出“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我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支撑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十分重要的任务”。今年上半年,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中海壳牌SMPO/POD项目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在今年“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石化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化工园区第一。
会议指出,上半年全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付出,也为下来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工作中的不足和短板。受大项目产值基数扩大、石化项目停产检修、化工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全区经济发展仍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部署:细化经济工作举措夯实发展动力
“上半年,各街道、各部门都是发动机,工作成绩、亮点不少。大家一定要树立信心,越干会越好。”大亚湾区委书记范志益为全区领导干部加油鼓劲。他说,全面总结、客观分析上半年工作情况,是为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工作部署。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直面问题、找准差距、崇尚实干、狠抓落实。
会议提出,下半年全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按照年初区委提出的“五个年”工作部署,针对问题,找准对策,沉下心来,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年度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下来全区将结合上半年全市、全区经济会议精神,细化经济工作举措,夯实发展动力。
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和调控。包括抓好企业数据匹配性监测,加强企业用电、产值、税收等数据的对比分析,加大监测督查力度,实时跟踪GDP、规上工业増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动趋势,全力挖掘数据潜力,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经济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全力稳定工业生产。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根据中美贸易摩擦受影响企业的成长空间、地方贡献,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协助园区化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化工市场不景气等不利因素影响,特别是激励中海油惠州石化、中海壳牌、中海开氏等龙头企业,提高设备生产负荷,稳定企业产能。
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海壳牌SMPO/POD、中海油惠州石化产品结构优化及量升级等项目建设。促进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推动字新顺酐、莱佛士制药等19宗重点产业项目尽快开工。全力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填海工程,确保埃克森美孚部分轻型项目明年一季度动工、主体工程明年上半年动工。推动慧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港项目年底前启动建设。推动容大感光、伊科思、达志3家企业在7月份投产;推动宙邦三期、光弘二期、巴斯夫扩建、华达通石化4宗项目在年内投产。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梳理重点在谈招商引资项目,明确责任、确定目标,为在谈项目签约落地“铺路架桥”,全力推动在谈项目加快落地。重点推动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尽快签约并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推动慧聪总部注册落户;挖掘已落户企业的投资潜力,鼓励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重点促成LG化学、字新化工、巴斯夫、李长荣、东进世美肯、敏华、科达利、光弘、信立泰等企业增资扩产。
加大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跟踪服务好敏华、光弘等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企业,引导企业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和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强企业抵御贸易风险的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市现有减费降税政策,落实省十条、惠十条和外资十条,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帮助企业减轻进出口压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继续办好服务企业“直通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